我的账户
江阴便民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江阴便民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江阴便民网公众号

江阴便民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鄄城旋木:八旬老人的坚守与传承

2023-03-28 发布于 江阴便民网

一边用手拉动木材旋转,一边用旋刀打磨木材表面,脚下的踏板一高一低地交替律动。走进山东省鄄城县郑营镇刘庄村,只见一位耄耋老人坐在旋木车床上,正专注地用刻刀在高速旋转的木段上刻画着。伴随着老人刀下的动作,一蓬蓬的木卷花绽开跌落……一刀一削一雕一磨间,一件既具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的旋木制品露出真颜。

老人名叫刘传宝,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鄄城旋木工艺的传承人。简陋的房屋里,一台紧挨窗边的老式旋木车床是他的工作台。屋内的布置虽然简陋,但在置物架上,却整齐地摆放着刘传宝所制作的旋木工艺品。花瓶、笔筒、木塔、茶碗、台灯……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据刘传宝介绍,“旋木是源于民间的一种工艺,由于在加工时必须围绕中心轴进行旋转,因而得名旋木,部分地区也称其为木旋。”

旋木工艺的特点之一是通过手持刀具对旋转的木头进行旋削,最终得到形状各异的成轴对称造型的工艺品。

做旋木制品的木材是有讲究的,一般选用杨树、柳树、梨树、枣树等为原料,以二至三年以上生且无果节和虫眼的木材为佳。木材选取后,剥掉树皮,再按照旋木制品的尺寸大小将木材截成木段。

在天气晴朗时,将截好的原料晾晒20天左右。不可过干,过干会使木材变得坚硬,难以加工;不可过湿,过湿会造成旋木制品后期变形、干裂。

鄄城旋木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生产历史。相传明洪武年间有个刘姓木匠,从山西洪洞迁居到鄄城。他善于木作,除了制作刀把等农用工具外,还根据手拉皮条带动钻头转动的原理,设计出了简易的手拉旋床。后来,手拉旋床变为脚蹬式,制成了简易的旋车,也就是如今的老式旋木车床。

自此,老一辈的手艺人以售卖刀把、笔筒、衣架、花拉棒槌等旋木制品为生,才将旋木技艺一代代相传下来。

择一事,终一生。今年82岁的刘传宝,已从事旋木60余年。“我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从14岁开始就跟着我父亲干活,等我成家之后,旋木也是我养家糊口的手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刘庄村100余户,家家有旋床,男女老少都会上床旋活。“那时会旋木手艺的人很‘吃香’,旋木制品也流行。”每当村里有订单,都是先由刘传宝设计出样品,村民们再复刻。做好后,批发商就来村里挨家挨户统一收购。讲起过往的辉煌,刘传宝颇显自豪。

然而,近些年,部分村民家中的旋床闲置在库房,变成了堆积的“杂物”。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维华说,“旋木工艺费时、费力,远不如外出打工挣钱来得快,有些村民也就渐渐放下了。”

“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形,我最担心的是老祖宗的手艺断在我们手里。”刘传宝忧心忡忡地说,有的老工艺人去世了,有的改了行,有的岁数大了干不动了,只有少数人还在坚守。

值得欣慰的是,刘传宝的长子刘文忠“子承父业”。“我自小跟着父亲身后,看着父亲手持刻刀旋削木块。学了这么些年,也只学到了父亲手艺的七成,我深知要达到父亲的水平还需一段时间,但我有心理准备。”刘文忠说,“我得将祖宗传下来的百年技艺完整地传承下去!”

为保护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已将鄄城旋木工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且该项目已在2006年入选菏泽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3月入选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江阴便民网
    1970-01-01
  • 江阴便民网
    1970-01-01
  • 江阴便民网
    1970-01-01
  • 江阴便民网
    1970-01-01
  • 江阴便民网
    1970-01-01
  • 江阴便民网
    1970-01-01
江阴便民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江阴便民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江阴便民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江阴便民网 X1.0@ 2015-2020